Anywhere 在 2021 年 11 月 18 日舉辦免費線上講座【新馬台港創作者交流廳】- 當旅遊創作者沒法旅遊時….,邀來 DJ Yin Yin 盈盈(馬來西亞)、林輝Fred(香港)、KwLeong(新加坡)和唐宏安(台灣),橫跨四個地區,同步暢聊疫情對旅遊內容創作的挑戰及應對方式。
我們把 4 位創作者 90 分鐘的對談濃縮成實用筆記,讓大家可以重溫和借鑒不同地區創作者的實際經驗,為自己的創作事業作規劃,克服困境,創造機會。
主持人 x 配音員 x 創作者 x 餐廳老闆盈盈:馬國三封城砍斜槓收入 組團隊創作知識內容拼生機
餐廳剛開即迎封城 苦撐求存
2 年前,DJ Yin Yin 盈盈相中馬來西亞觀光經濟的潛力,在觀光區開設餐廳青青 Pandan Republic,結果餐廳開幕不久,馬來西亞政府即宣布全國行動管制(封城),短期內全國反复經歷一共三次的大規模封城和解封狀態。觀光區的店位租金比一般地區高,加上疫情期間觀光人潮全無,只能靠接外送訂單苦撐。
「在這 1 年半快 2 年期間,馬來西亞的飲食業者都撐得很辛苦,我們不僅回收不了成本,而且每個月還持續在倒貼,因為封城期間很多人工作停擺,收入減少,外送食物運費很高,所以也沒有辦法餐餐都叫外送,畢竟負擔很大。」此外,疫情也影響了她的斜槓事業,光是配音工作就減少了 90%。
停發旅遊內容避觸敏感情緒 疫情期間關注社會議題
疫情前,她也有採集大量的旅遊素材,不過考量疫情期間人們情緒沉重,不適合發布旅遊內容,所以未有上架旅遊內容。「疫情期間關注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弱勢群體比較重要,所以我創作的影片和內容偏向談論公共話題、社會宣導,告訴有需要求助的人實用的求救管道。」
盈盈舉例,馬來西亞疫情比較嚴重時,有些中低收入戶面臨斷炊的情況,當地一名馬來媽媽發起「舉白旗」運動,呼籲家裡沒有糧食,生活陷困的人把白布掛在家門口,熱心的民眾會把乾糧和日用品送到他們家,當時運動獲得許多人響應,於是她也拍攝影片宣傳有關互助活動,希望可以引起更多人關注需要幫助的人。
「後來,我發現疫情期間自殺人數有上升的跡象,大約每三天就有人自殺,所以我也拍影片分享周遭的經驗,提醒面對生活或情緒問題的人要及時向輔導單位求助。」
組隊拼知識內容生產
她留意到馬來西亞 KOL 的創作內容偏娛樂性,所以從傳統媒體出身的她思考用自己的影響力為弱勢群體發聲,呼籲人們關注公共議題。
「馬來西亞的市場存在著知識型內容的需求,所以我去年參加比賽發動眾籌以創立 Hi!Lighter 熒光筆工作室,組建團隊希望能長期製作好的內容,培養民眾的媒體識讀能力。」目前,盈盈正積極建立團隊,希望盡快讓工作室運轉起來。
作家 x 深度旅遊達人 x NGO 工作者 x 餐廳老闆林輝:找正職開旅遊餐廳維生 疫情結束重拾旅遊創作
疫情爆發 帶團專欄收入全斷
林輝(Fred)從 2016 年起經營一家旅行公司——輕背包,專注於冷門旅遊路線和主題性旅行體驗,曾帶團拜訪西藏、伊朗等中亞、中東國家。
旅行社最後一次出團是 2020 年 3 月的尼泊爾團,之後疫情爆發就再也沒人出國。從尼泊爾回來後,我們就一直在處理退款事務。
除了帶團旅遊,Fred 的另一個收入是專欄寫作。他從 2009 年開始執筆,在環遊世界的 2 年期間,也是一人寫多個專欄賺旅費,直到 2019 年底合作的媒體進行改版而停止專欄合作關係。
「2020 年失去帶團和專欄稿費兩個主要收入,讓我的生活陷困,所以後面大半年的時間以自由接案方式拼收入。」
找正職 開餐廳做旅遊
他原以為疫情一下子就會結束,結果發現疫情絲毫沒有放緩的跡象。故轉而發想香港本地旅遊團,希望可以藉此撐到疫情過去,恢復帶團出國的業務,但直到 2020 年底,疫情還是很嚴重,所以他找了一份非政府組織(NGO)的正職,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議題。
隨後,他今年 5 月也和女友及 2 位背包客朋友合資經營旅行主題餐廳 Lonely Paisley,把過去在不同地方吃的味道、菜色在餐廳重現。「我們心想,既然不能旅行體驗異國,那就把異國帶來香港。」
在他和夥伴的用心經營下,生意在過去半年漸入佳境,目前較大的挑戰是餐廳內用人流管制的防疫措施,因為疫情時好時壞,所以必須配合政府的政策持續調整用餐規定。
香港社會對旅遊話題關注度變低
他曾在去年和今年數度嘗試在 Facebook 直播聊旅行,但觀察到的反應是,疫情結束的不確定性減少了人們對出遊的期待,旅遊不再是人們聊天的熱門話題。比起旅遊,港人更關注從 2019 年中就出現的社會運動。
「兩年下來,香港的旅遊創作者有些停止了旅遊內容的創作,轉投其他專業或事業,有些則打算疫情結束後才繼續創作旅遊內容。」
疫情結束續創作旅遊內容
「疫情後,我還是會繼續做旅遊內容。」人們被疫情囚禁太久,也許疫情結束,人們會恢復對旅遊的嚮往,甚至爆發旅遊潮,而且疫情影響全球,所以到時候我們可以通過更新旅遊資訊繼續服務人們。
虛擬旅行有作為
疫情的久擾催生虛擬旅行的需求。Fred 分享,自己的朋友在疫情期間開發虛擬旅遊服務(Virtual Tour),幫助一些學校用 VR 方式帶學生參觀博物館,接獲市場不俗反應。「照這樣看,未來也許行動不便的族群可以用這個方法去欣賞歐洲風光也不一定。」
旅遊生活Blogger x IGer KwLeong:改推在地生活內容 多平台曝光拼流量
自媒體經營有成 自立門戶當老闆
KwLeong 原本在新加坡一家中文媒體公司上班,負責直播、影片拍攝和專欄內容生產,業餘經營 Instagram 5 年,後來自媒體的經營有起色,而且與正職的重合度高,於是辭職自立門戶。
「新加坡市場雖小,但自媒體的競爭很激烈,我的優勢是起步早,累積的人脈比較多,合作過的廠商都會回頭尋求再合作,所以發展算穩定。」
從美食到旅遊推薦 再回歸美食
他一開始以介紹美食為創作主題,後來陸續收到印尼、中國地區觀光局邀請而聚焦創作旅遊內容。
礙於疫情爆發無法出國,他把重心放回經營美食和生活內容,比如推薦新加坡的最新景點。「在新加坡生活的外國人不少,所以介紹在地景點也大有可為。」
內容創作多嘗試、多曝光
他說,在新加坡經營自媒體,無論是美食還是美妝分享都可以盡情嘗試,只要是跟新加坡有關的、有趣的,且持續曝光讓大家知道你在做這件事,贏得人們認同就能吸引到邀約。
「目前變現方式以餐廳、生活用品如耳機、手錶的業配。」KwLeong 專注於經營 Instagram,不過也會把內容發佈在 Facebook、小紅書和 TikTok。他留意到 TikTok 新加坡的用戶持續成長,所以希望能吸引來自 TikTok 的流量。
星國創作市場有潛能
不過他也提醒,新加坡生活費用很高,如果要在新加坡發展,可能需要先找到一份收入穩定的工作再生產內容。目前有許多馬來西亞和中國的創作者在新加坡發展,並獲得不少的關注。
KwLeong 期待疫情結束後繼續創作旅遊內容向觀眾更新其他國家的現況。「我很多朋友在台灣生活,第一站也許會去台灣。台灣民眾可以邊防疫邊自由活動、境內旅行,這一點也很值得外國人進行探討。」
作家 x 旅遊冒險家 x 旅行社老闆唐宏安:經營社群為全球解封蓄力
事業重押旅遊 遇疫情全面瓦解
唐宏安的的工作內容,包括演講、廣播,業配都與旅遊高度相關,最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她跟摩洛哥人在摩洛哥當地合資經營的旅行社。「我們的 TA 是全球中文使用者,原本我認為這樣的分散投資很聰明,雞蛋沒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結果疫情來了,旅遊業面臨全面性崩潰,我多年累積的武功全廢。」
「隨著全球展開邊境封鎖,我的事業也陷入停擺,尤其是我的事業重心——摩洛哥的旅行社。我們從 2020 年 4 月開始退款給客戶,退款超過半年,每個月退 3 萬歐元以上。」
錯判疫情 收入歸零
她一開始對疫情抱持樂觀態度,認為這次的疫情和非典型肺炎(SARS)一樣,夏天或秋天後生活就會恢復正常,所以初期沒有作任何轉型規劃,眼見疫情爆發第二波大流行,她承受的經濟壓力日益漸增。
「疫情期間,我的所有有關旅遊的電視通告、演講邀約被停,旅遊收入歸零,這2年非常辛苦,能活到現在是因為幾年前培養了投資技能,所以還能靠股票投資的收入生活。」
經營Podcast頻道、臉書社團吸粉 為疫情結束蓄力
這段期間,宏安除了休息,什麼都做不了,於是她決定好好認識粉絲、經營粉絲。我開始製作 Podcast 節目唐宏安的單身女子旅行、創辦 Facebook 社團,一來透過 Podcast 吸粉,二來把 Facebook 社團當成篩子,區隔路人粉和鐵粉。
雖然經營 Podcast 是吸粉很好的方式,但要把流量變現很困難。目前 Podcast 的變現方式只有一個——透過第三方變現的口播廣告。「而縱觀整個 Podcast 市場,能接到業配的節目不到 1%,很多節目撐不過 1 年,除非你在某類別排名或總排行榜表現很出色,就可以用排名談出比較好的價格。」
「不過,不是每一個業配都是收費性質,很多都是互惠合作,所以如果合作方的調性符合我的節目定位,我也很樂意合作。」
她表示,自己的聽眾喜歡聽她講旅遊,她試過聊不同話題試水溫,到後來觀察收聽率發現聽眾還是最愛旅遊相關話題。
至於 Facebook 社團經營,她說,很多粉絲願意按讚你的貼文,但未必響應你的行動呼籲,所以你得摸清粉絲的輪廓,找到鐵粉。
「我在 Facebook 分別經營粉專和社團,粉專發文比較正式,如公告新節目或新業配,比較少在粉專放生活的東西,因為觸及率很低,沒人看到就沒人會回答你。」
在社團則偏向心情和生活分享,比如最近看的書,「畢竟粉絲是支持我才加入社團,所以想要展現更多面向、更立體的自己。」她會親自與粉絲在社團互動或回應粉絲私訊,讓粉絲更熟悉自己,建立朋友的感覺,拉近彼此的距離。
雖然因為旅遊限制的關係,目前無法確實把社群的流量變現,但她相信與粉絲培養信任感,在疫情結束後能轉作變現的資本。
推台灣在地旅遊有機會突圍 悲觀看待後疫情時代國際旅遊復甦
「目前我也與本地旅行社和地方觀光處合作推廣在地旅遊,我原本認為經營台灣本土旅遊的創作者已經很多,不差我一個,但在合作過程中我重新發現台灣或離島一些很特別的地方,看到一些機會。」
她對於疫情後人們出遊異國的趨勢傾向悲觀。「國界開放和大家願意出走是兩回事。我到後年都沒把握,遠在北非的摩洛哥的事業會恢復到什麼狀態。」
宏安認為,開放初期民眾考量安全,可能會選擇比較近的旅遊目的地,而且不光是民眾,旅遊業者受困疫情這麼久,到時候無論是非法還是合法的旅遊業者,為了拼業績勢必展開一番削價競爭,引發市場混亂,加上機票變貴,可能還要隔離,影響民眾旅遊的意願。
延伸閱讀:創作者、企業可以如何應用訂閱經濟變現?